Nature重磅专题:迄今肠道微生物与IBD最全分析,人类微生物组计划阶段成果第1篇
知几Headline,第一时间放送核心期刊
最新鲜、最有趣、最重磅、最有料的研究
人类微生物组计划(Human Microbiome Project,HMP)脱胎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(NIH)一项为期十年的倡议,旨在探索人类与生活在我们身体中各类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。
20年前,关于人体微生态的研究还很新兴,现在,它逐渐成为一个融合基础科学和临床科学的繁荣研究领域,持续吸引全球大量的公共和私人投资。
这是一项雄心勃勃的事业。在HMP的第一阶段,我们已重点研究了身体5个部位(口腔、鼻腔、阴道、肠道和皮肤)的微生物群落特征,并向大众揭示,人体微生物群的分类组成并不能可靠地预测宿主的表型。
HMP的第二阶段于2013年正式启动。在HMP2中,科学家们旨在3种疾病条件(妊娠和早产、炎症性肠病、糖尿病前期)下,探究宿主和微生物组互动的分子机制。
该项计划的最终目标是,将这些发现转化为临床干预。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,需要多学科密切合作和持续的资金注入。
本文为HMP2阶段性成果的第一篇,《Multi-omics of the gut microbial ecosystem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》(IBD的微生物多组学研究)。
在这篇文章中,Curtis Huttenhower和他的同事研究了炎症性肠病(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,IBD)中,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。他们得出的主要结论为:
IBD患者的微生物组和免疫反应明显不如健康的对照组稳定,他们的微生物组可以在几周中变得完全不同;
IBD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改变,比如专性厌氧菌(包括粪杆菌Prausnitzii和人氏罗氏囊菌)的耗尽、大肠杆菌等兼性厌氧菌的富集;
IBD肠道中短链脂肪酸等有益代谢产物减少,泛酸和烟酸(维生素B5和B3)非常低,但出现了原代胆汁酸胆酸及其甘氨酸和牛磺酸结合物的富集;
本研究首次观察到IBD患者肠道中酰基肉碱水平的显著升高。发病期的患者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较高,花生酰肉碱减少,游离花生四烯酸盐增加。
1785份粪便样本、651份肠道活检样本、529份季度血液样本、1套全新的名为“IBDMDB”的分子、细胞和临床工具。
这是一项迄今为止对IBD期间人体微生物群相互作用最全面分析所需的“弹药”。
在此期间,HMP2计划成员、本研究的领导者、哈佛大学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教授Curtis Huttenhower和他的同事,已经跟踪研究了132名参与者一年时间。
他们将参与者按照患克罗恩病(CD)、患溃疡性结肠炎(UC)和未患炎症性肠病(IBD)进行分组,并要求他们提供符合条件的实验样本。
研究人员将对样本进行多维度的分子谱分析。
包括:粪便16S rRNA 基因数据、完整宏基因组和宏转录组鸟枪法测序、代谢产物和蛋白数据,单细胞测定等微生物、宿主和混合数据,以及它们随时间发生的变化。
IBD微生物的多组学研究
IBD如今影响约350多万人,且发病率还在全球不断上升。
它是由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一种特发性疾病,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、腹泻、粘液血便,部分患者还同时存在消瘦和贫血。它的最常见形式就是CD(可发生于从口到肛门的任何胃肠道部位)和UC(仅发生于结肠粘膜)。
IBD的病理并不十分清楚。人类基因组中关于IBD的驱动风险就包括200多种,其中许多与宿主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关。
比如,IBD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常见变化包括兼性厌氧菌(包括大肠杆菌)增加、产短链脂肪酸(SCFAs)的专性厌氧菌减少。
本项研究首次观察到了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和分子事件,它们可以在IBD发病期破坏微生物群,并引发免疫反应。
下面我们将罗列,在IBD发病期微生物是如何被破坏的。
1.
IBD发病期,患者肠道微生物群明显较少
首先,研究团队观察到IBD患者的代谢物池的多样性较低。这与之前的研究成果是一致的。研究团队推测,这可能是由于营养吸收不良、肠道水或血液含量较高,及IBD发病期患者肠道转运时间较短所致。
IBD发病期间,被破坏的元基因组、元转录组和粪便代谢
其次,在IBD患者肠道中,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增加,如肾上腺素和花生四烯酸盐。泛酸和烟酸(维生素B5和B3)显著极少(原文使用“枯竭”一词)。
这两种维生素都可以产生用于脂质代谢的辅助因子,而烟酸在肠道中具有抗炎和抗细胞凋亡作用。但B族维生素在典型IBD患者血清中并不缺乏。
值得注意的是,烟酰甘氨酸是烟酸的代谢产物,但它几乎只在IBD患者的粪便中被发现。
2.
IBD发病期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变化很大
研究人员发现,与IBD的总表型相比,在发病期,所有测量对象所对应的变异比例更大。
而且,发病期的分类扰动与先前在IBD中横截面的观察相同,比如CD中的专性厌氧菌(包括粪杆菌Prausnitzii和人氏罗氏囊菌)的耗尽,以及大肠杆菌等兼性厌氧菌的富集。
影响IBD的两个主要菌种,瘤胃球菌扭矩和瘤胃球菌,在发病期的CD和UC中也存在富集情况。小部分菌种的转录活性也显著增加,并显示出丰度的差异,包括Hathewayi梭菌、Bolteae梭菌和R.gnavus梭菌。
在IBD患者中,微生物群的变化更为频繁和极端
所有患者在发病期间的变化表达均显著增加。而且,IBD患者个体的微生物群与自己之前某个时间点相比,几乎没有相同的物种,这在普通人中是相当罕见的情况。
因此,这些微生物在IBD中的作用可能比仅仅通过基因组丰度的差异所提示的更为明显。
虽然还不清楚哪些方面的失调是IBD的原因(或后果),但这些变化特征,让我们对疾病中微生物动力学的了解更深入了一步。
3.
在IBD发病期,患者肠道有益代谢物的异常
以往的代谢组学研究提示,SCFAs(短链脂肪酸)通常会在疾病活跃期减少。
这项研究也没有发现意外,他们观察到了IBD肠道中丁酸盐与产丁酸盐菌(如F.Prausnitzii和R.hominis)的减少。
但他们还发现了,CD发病期受试者样本中,出现了原代胆汁酸胆酸及其甘氨酸和牛磺酸结合物的富集。
相反的,胆汁酸石胆酸盐和脱氧胆酸盐减少了。相关的细菌包括一组与珠母菌属有关的细菌。几乎所有人都携带这些细菌,但在炎症中会被耗尽,且这些细菌以前没有被分离或鉴定过。
这表明,在IBD发病期,肠道中的产二级胆汁酸菌被耗尽,或者通过结肠的转运时间太短,使这些化合物无法代谢。
IBD与多组学宿主微生物互动过程中,结肠上皮分子的作用过程
另外,团队还观察到了从前未被发现的,IBD患者在菌群失调期间的生化差异,如酰基肉毒碱水平的巨大变化:
尽管基础代谢产物的水平降低,但酰基肉碱水平在菌群失调样本中显著富集。值得注意的是,花生酰肉碱(arachidonoyl carnitine)减少了,并且游离花生四烯酸盐(free arachidonate,一种跟炎症有关的前列腺素前体)增加了。
此外,团队还捕捉到了一种特征不明显的噬菌体在发病期前后存在差异。一些参与者在菌群失调前表现出病毒载量的激增。
这种生化差异结果进一步表明,在菌群失调期,我们所看到的差异不仅仅是被大量稀释的粪便所导致的。
4.
结语
这项研究详细介绍了微生物组测量、元基因组、元转录组学、代谢组学等在疾病发作期和缓和期的研究结果。它表明,不同形式的IBD对微生物群的活性和组成有不同的影响。
IB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,但本次实验的样本结果显示,遭到破坏的不仅仅是免疫系统。已知UC和CD这两种IBD的生物标志物,是“血液中的抗体”,但只有当肠道微生物群发生变化时,这些标志物才会出现。
“不仅是IBD期间免疫系统普遍受到破坏,在疾病活跃期,我们也观察到了非常特别的变化。当肠道中存在微生物和生化变化时,你也可以看到在抗体出现的地方,免疫系统会在全身产生响应,且这种响应也是变化的”,Huttenhower说。
虽然一些有利于耐氧、促炎性分支的分类学变化,已被以前的研究所捕获;但在IBD发病期间,梭状芽孢杆菌(clostridia)出现更大的基因表达,是通过使用新的测量方法(转录子)发现的。
除了短链脂肪酸、胆汁酸和人类免疫反应通路外,研究人员此次所观察到的大规模酰基肉碱代谢异常可能为IBD提供一个有希望的新靶点。
研究人员认为,相关微生物的菌株水平的分析仍需进行(特别是与宿主上皮和相应的分子变化直接相关的)。
最后,Huttenhower团队强调,目前还没有确定这些微生物群的多组学特征,是否能在疾病发生前预测疾病事件,并且还没有确定不同分子事件的疾病相关时间尺度。
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,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第三阶段会将这些分子结果,以“更好的IBD进展和预测结果的生物标志物”的形式带入临床,并作为一组新的宿主-微生物相互作用靶点,为其开发相应的治疗手段以改善IBD。
参考资料:
[1]Multi-omics of the gut microbial ecosystem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, Nature(2019). DOI: 10.1038/s41586-019-1237-9
[2]Harvard: New findings from 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reveal how microbiome is disrupted during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
[3]nature: After the Integrative Human Microbiome Project, what’s next for the microbiome community?
[4]nature: The Integrative Human Microbiome Project
[5]genengnews: Gut Microbiome Instability behind IBD Put in Multi-Omic Perspective
[6]the-scientist: Three Studies Track People’s Microbiomes Through Health and Disease
【声明】
本译文的原文作者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已经在相关位置明确说明。
原文以及本译文的全部知识产权仅归原作者以及原文出版机构所有。
知几未来研究院仅为自身学习、研究、交流为目的进行试翻译,仅供科研使用,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。若本译文侵犯任何主体的知识产权或其他权益,请速通过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,我们将尽快处理。
任何主体使用本译文,应仔细阅读并知晓上述事宜,我方对任何主体使用本译文的行为不承担任何责任。